復健治療:
- 減緩退化
維持個案之身體機能,予其適當的復健訓練,讓個案能在關節攣縮、肌力退化、及體力尚能保有一定之功能
- 提升心肺功能
- 維持住民機能
自立返家計畫:
以個案能成功回家為前提,藉由跨專業之合作、返家資源整合、生活復健以及家屬專業知識教育訓練等,在3-6個月時間促使個案早日回家、重啟自立生活
1.跨專業團隊合作制定返家計畫
經由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社工師、護理師及照服人員等多專業團隊協同合作,由復健為個案訂定長短期目標,提升個案能力,使個案可以在3-6個月後返家
2.返家資源整合
協助連結各方社福及所需之資源,減輕家屬東奔西走負擔卻難以得到完整社福資源之窘境
3.生活復健
藉由復健訓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並由護理師及照服人員協助,加速訓練步調並促進恢復腳步,加強個案自我照護能力及減輕家屬照護之重擔
4.外勞代訓
為了日後個案返家後,使外勞可以更有效率地協助個案繼續復健並在日常生活功能表現上更有品質,由復健治療師協助訓練外勞,並教導如何對個案進行適當的復健運動及針對個案生活上所需之協助做處理
5.居家環境評估與復健
為返家做準備,至個案家中做環境健檢及改造,待功能提升至可返家後,為使功能再提升或避免返家後繼續復健不易,由了解個案能力及情形之治療師提供居家復健服務
6.家屬諮商及教育整合訓練
針對個案情況,衛教家屬相關專業知識,包括:疾病衛教、復健訓練、環境風險、日常生活功能促進與協助方式、日常危險因子等,並提供諮商與會談之服務
7.家屬連結與後續追蹤
定時定期與家屬會談並連絡告知個案情形,確保家屬能掌握進度,並保持密切聯繫以達到個案為中心式之最大效果;返家後,復健團隊仍會持續追蹤3個月,視個案是否仍有狀況上之問題,或需要其他專業建議等,讓個案仍保有機能之維持,以及專業上的保障
管線移除計畫:
- 吸入性肺炎預防
- 吞嚥障礙改善及口腔清潔與照護
- 改善營養狀態
- 鼻胃管移除訓練
- 重拾飲食樂趣及尊嚴
- 增加社會互動與社交意願
居家訪視及無障礙環境評估
治療師到府進行環境評估及撰寫環境設計改造建議書,協助丈量並提供適當廠商及報價,無障礙施工包括扶手、浴室改造、動線評估、門檻、高低差、階梯…等
復健治療項目和說明
項目
|
說明
|
牽引
|
減緩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
冷/熱磁場治療
|
改善肌肉痙攣、疼痛及關節僵硬
|
紅外線
|
促進癒和,並解除疼痛與肌肉痙攣及僵硬
|
向量干擾波
|
止痛及肌肉再教育,按摩並促進血液循環
|
經皮神經刺激
|
止痛及神經刺激
|
循環治療
|
促進淋巴回流以及治療水腫
|
被動關節運動
|
徒手進行關節活動,並免關節攣縮
|
傾斜台訓練
|
站立及姿勢訓練
|
肌力訓練
|
提升肌肉力量
|
耐力訓練
|
提升肌肉耐力
|
徒手按摩
|
徒手按摩,止痛並放鬆肌肉
|
徒手鬆動術
|
增加關節營養及伸展性,改善活動度
|
手功能訓練
|
手部疾病處理、粗大/精細功能訓練
|
轉/移位訓練
|
轉移位訓練
|
姿態訓練
|
矯正姿勢不良與身體排列問題
|
促進技術
|
誘發本體神經肌肉功能正常化
|
平衡訓練
|
提升靜/動態平衡能力
|
心肺功能訓練
|
提升心肺耐力及體力
|
行走訓練
|
平地行走、使用輔具移動訓練
|
認知訓練
|
認知功能訓練
|
感覺功能訓練
|
重建/恢復正常感覺功能
|
協調能力訓練
|
動作協調促進訓練
|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
|
進食、轉位、穿衣、如廁等日常功能訓練
|
運動知覺訓練
|
促進手眼協調與肌肉記憶
|
上/下肢功能訓練
|
提升上/下肢動作及功能
|
床邊復健
|
因個案無法下床,治療師至床旁進行一對一復健活動,每次20分鐘以上
|
居家訪視及
環境評估
|
治療師到府進行環境評估及撰寫環境設計改造建議書,協助丈量並提供適當廠商及報價,無障礙施工包括扶手、浴室改造、動線評估、門檻、高低差、階梯…等
|
咀嚼肌能提升既
鼻胃管移除計畫
|
改善營養狀態、吸入性肺炎預防、吞嚥障礙改善,協助鼻胃管移除訓練
|
自立返家計畫
|
跨專業團隊合作制定3-6個月短期密集式復健促進返家,外勞代訓、資源整合等
|